Login

400-123-6666admin@gdmas.cn

  1. 华体会体育 > 新闻动态 > 公司动态

华体会体育中国工程院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资深院士简介(一)

作者:小编 日期:2024-01-28 16:01:23 点击数:

  华体会体育中国工程院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资深院士简介(一)据中国工程院官网显示,中国工程院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现有资深院士71人,这里将分9期进行介绍,今天是第一期,介绍8位院士(以姓名拼音为序)。

  贲德,男,满族,1938年4月4日出生于吉林省长春市九台区,雷达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院长,14所科学技术协会主席,科技委副主任。

  1963年,贲德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无线年,在信息产业部电子第十四研究所工作;1965年—1969年,在电子部第十四研究所担任专业组长;1969年—1984年,在电子部第十四研究所总体室担任主任;1984年—1990年,在电子部第十四研究所机载雷达部担任主任;1991年—2000年,担任信息产业部电子第十四研究所副所长;2000年,担任电子部第十四研究所教授、科技委;2001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贲德长期从事雷达系统的研究、设计、开发工作。20世纪60年代中期,贲德开始从事相控阵雷达课题研究。20世纪70年代初,作为主要技术负责人之一,贲德承担了中国第一部大型相控阵雷达的研制任务,参加了方案论证、工程设计、组织生产、安装调试全过程。20世纪80年代初,贲德担任研制机载脉冲多普勒(PD)火控雷达的总设计师,贲德在深入研究机载PD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正确的研制途径,在其带领下,突破了PD关键技术,主持完成了雷达工程设计,解决了雷达在地面试验和飞行试验中出现的各种技术上和工程上的难题,使PD雷达体制得以突破。1989年,贲德帮助样机试飞成功,一举填补了中国在该领域的空白,被誉为“争气雷达”。 2020年度江苏省科学技术奖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获奖者。

  蔡鹤皋,男,汉族,1934年6月5日出生于吉林省长春市,祖籍北京,机器人及机电一体化技术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青岛科技大学兼职教授,哈尔滨工业大学机电控制及自动化系教授。

  1958年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1958年—1979年,担任在哈尔滨工业大学机械工程系讲师;1979年-1982年,在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工学院机械工程系进修;1982年—1985年,担任哈尔滨工业大学机械工程系副教授;1985年—1986年,担任哈尔滨工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1986年—1999年,在哈尔滨工业大学机器人研究所先后担任副所长、所长;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蔡鹤皋长期从事机器人及自动化技术研究设计工作。1983年,他担任焊接机器人研制任务的总师,研制成功一台弧焊机器人。1985年,研制成功中国第一台弧焊机器人和点焊机器人,解决了机器人轨迹控制精度及路径预测控制等关键技术,开发出的机器人包装码垛生产线已用于大庆、大港、齐鲁、吉林等地石化工厂。后来带领团队又研制成功七台弧焊机器人和七台点焊机器人。 在工业机器人方面,解决了机器人轨迹控制精度及路径预测控制等关键技术。在空间机器人和智能机器人方面,取得了机器人机构仿真、机器人力控制、机器人宏/微控制华体会体育、多传感器智能手爪、力控机器人末端执行器系统、纳米级微驱动技术、柔性臂及其控制以及机器人多指灵巧手等多项研究成果。蔡鹤皋提出了主轴回转运动误差理论的新概念,并且研制成功主轴摆角误差动态测量仪。

  蔡吉人,男,汉族华体会体育,1935年7月15日出生于苏州,江苏省苏州市人,信息处理技术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党党员,北京信息科学技术研究院研究员。

  1956年,蔡吉人毕业于复旦大学;1956年至1988年,在中央办公厅一局先后担任科员、组长、处长、处级调研员;1988年至2012年,担任北京电子技术研究所研究员;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2012年至2018年,担任北京信息科学技术研究院研究员。

  蔡吉人长期从事信息安全、信息处理和信息传输研究工作。担任过两届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主持过10多个重大科研项目的研究工作,主持审查过三十多个设计方案。

  陈鲸,男,汉族,1940年11月17日生,安徽怀宁人,通信与信息系统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西南电子电信技术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1963年7月,陈鲸毕业于合肥工业大学,获学士学位;1997年,为美国雪城大学访问学者,西南电子电信技术研究所教授;2003年,任西南电子电信技术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200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陈鲸长期从事空间目标监测领域的技术研究与工程实践。主持研制完成的中国首套卫星频谱监测管理成套设备,解决了对监测管理的卫星发现、跟踪、定轨和连续监测管理难题;主持研制完成的中国首套空间监视系统,提出了多站多传感器混合组网的系统体系结构,综合运用无源探测、光电监测、信号检测、参数估计、轨道自动处理和目标综合识别等技术,解决了对空间目标现象及特征信息获取与处理和目标态势感知与编目管理的难题;联合主持设计研制完成的中国首套卫星遥感数据信号接收处理系统。研发的相关技术在中国资源、海洋、气象、对地观测等卫星地面应用系统中得到广泛推广应用。在中国科学实验卫星系统试验验证与开发应用和新型全数字阵列监视雷达体系结构设计与关键技术突破中发挥了一定作用;作为总师先后主持设计研制完成多项大型系统工程。

  陈俊亮,男,汉族,1933年10月10日出生于浙江省宁波市,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通信与电子系统专家,中国通信程控交换技术的奠基人之一,中国智能通信网的开拓者。北京邮电大学网络与交换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邮电大学网络技术研究院院长。

  1955年7月,陈俊亮本科毕业于交通大学电讯系;1955年7月至1956年9月,在北京邮电学院(今北京邮电大学)工作;1961年6月,毕业于苏联莫斯科电讯工程学院,获副博士学位;1961年6月至1985年6月,先后任北京邮电大学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邮电大学程控交换技术与通信网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1994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陈俊亮长期从事网络智能服务领域研究。在20世纪60年代是有线波特及无线波特数据传输设备的主要研制者之一;20世纪80年代参加“DS-2000程控数字电话交换机”研制,建立了程控交换机诊断的基本理论;承担“DS-30程控数字电话交换机”及“程控交换软件单元测试系统”等数项“七五”攻关项目,提出了程控软件测试与维护新的方法;20世纪90年代率先从事智能网得研究华体会体育,主持研制中国第一套智能网系统,其成果已形成产业化并在中国电信网中得到广泛应用,在智能网的软件结构、业务生成、过程控制等方面提出了新方法。

  陈良惠,1939年10月28日出生于福建省福州市,半导体光电子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纳米光电子实验室主任 。

  陈良惠于1963年从复旦大学物理系毕业,同年到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工作;1990年至1994年担任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副所长;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2006年获得第六届光华工程科技奖;2008年被聘为福建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名誉校长 。

  陈良惠主要从事光电子领域的研究,包括高速硅雪崩光电二极管、极低阈值和高速超短脉冲量子阱激光器、大功率量子阱激光器和红光量子阱激光器等。在中国国内率先实现量子阱激光器的突破,并开拓不同波长,不同功率,不同应用目标的量子阱激光器和其他光电子器件的研制、开发与工程化。他主持并出色完成中科院重大项目,国家攻关、863、自然科学基金等多项国家任务,在980nm应变量子阱大功率激光器,高亮度AlGaInP LED、高功率量子线激光器、垂直腔面发射激光器和GaN基蓝光激光器等项目都取得出色成果。由于高速硅雪崩光电二极管、极低阈值和高速超短脉冲量子阱激光器、大功率量子阱激光器和红光量子阱激光器等成果。

  范滇元,男,汉族,1939年2月18日出生于云南昆明,江苏常熟人,激光与光电子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九三学社社员,上海光机所科学技术委员会主任,深圳大学二维材料光电科技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主任,上海交通大学讲席教授。

  1962年,范滇元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1966年在中国科学院电子学研究所、上海光机所攻读研究生,毕业后即到中国科学院上海光机所工作;1980年—1987年,任中国科学院上海光机所神光—Ι总体技术组成员、激光系统负责人;1989年—2002年,任中国科学院上海光机所高功率激光物理联合实验室副主任;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1996年—2001年,任国家高技术863计划416主题专家组成员兼总体技术专家组组长;2001年,任国家高技术863计划第八领域专家委员会委员,“神光Ш”装置总体技术组总工程师。

  范滇元一直从事“神光”系列高功率激光系统的研制及应用工作。范滇元先后研制成功“大型单路”、“星光I”、“神光I”、“神光II”和“神光-Ⅲ”(原型)等大型钕玻璃激光装置,成功应用于激光聚变、X光激光、高能量密度物理等前沿科学研究,致力于面向聚变点火的新一代激光的发展战略和总体技术路线创新研究。

  方家熊,1939年10月22日出生于安徽省黄山市,光传感技术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副总师、学位委员会副主任。

  方家熊于1962年从学物理系毕业;1966年获得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硕士学位;1967年进入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工作,先后担任助理研究员、组长、室副主任、室主任;1996年至2001年担任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2001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16] ;2011年被聘为山东大学光学高等研究中心主任 。

  方家熊主要从事光传感器研究,为中国空间遥感系统提供了多种红外传感器。他提出了变能隙半导体红外传感器的工程优值参数概念和测试方法;解决了空间用红外传感器的技术基础及工程问题,满足了中国首次从卫星对地球的长波红外遥感的要求;为新型空间遥感系统的需要实现了碲镉汞红外器件对1—15微米探测的全波段覆盖;提出了中国第一个多光谱红外焦平面组件方案并研制成功;为风云一号卫星、风云二号卫星以及神舟3号飞船提供了各种多波段红外传感器组件,并推广应用于航空遥感系统和工业、交通、环境和医学等领域。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