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体会体育(中国)hth·官方网站直播预告!iCEM 2023之电子显微学技术及应用进展篇线上分享精彩报告。分设:电子显微学技术及应用进展、原位电子显微学技术及应用、电镜实验操作技术及经验分享、先进电子显微学技术及应用、电子显微学技术在材料领域应用、电子显微学技术在生命科学领域应用6个主题专场,诚邀业界人士报名参会。
郑赫,男,教授,博士生导师,湖北省青年拔尖人才。长期从事固体超微结构表征方向的研究工作,利用球差校正及原位电子显微学,结合第一性原理计算等针对低维材料本征缺陷的原子尺度表征、演变及调控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已公开发表SCI论文90余篇,以第一作者以及通讯作者身份在Nature Communications、Physical Review Letters、Nano Letters、Small、JMST等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47篇。引用3000余次。获2021年全国电子显微镜学会优秀青年学者奖(材料科学领域每年度1人)、湖北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湖北省第十五届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一等奖。担任中国晶体学会理事、湖北省电子显微镜学会副秘书长、武汉大学电镜中心副主任以及《电子显微学报》编委。
赵晓续是北京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研究员,助理教授,博雅青年学者,博士生导师。赵晓续研究员于2014年获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一等荣誉学士学位,2018年获新加坡国立大学博士学位,2018-2020年担任新加坡国立大学博士后研究员,2020-2022年担任南洋理工大学校长博士后研究员,2022年加入北京大学。赵晓续研究员的主要研究兴趣是使用高空间以及高能量分辨的球差校正扫描透射电子显微镜/电子能量损失谱,在亚原子尺度解析和构筑低维量子材料,建立原子拓扑结构与物性之间的关联,并应用汇聚电子束辐照和热耦合等方式原位构筑特异性拓扑结构,利用机器学习方法系统研究其结构拓扑学、原子动力学和演变机制等,目前已在Nature, Nat. Nanotechnol., Nat. Mater., Nat. Commun., Sci. Adv., Adv. Mater., JACS.,等期刊发表论文100余篇,引用超过7000次,国际专利1项,并参与编写电子显微镜相关书籍。赵晓续研究员于2018年获国家自费留学生奖,2020年获南洋理工大学Presidential Postdoctoral Fellowship,2021年入选国家级海外高层次青年人才项目,2022年入选《福布斯中国·青年海归菁英·100 人》以及《麻省理工科技评论》2022 年度亚太区“35 岁以下科技创新 35 人”等荣誉称号。
球差扫描透射电子显微镜因其超高空间和能量分辨率,以及灵活的成像方式,现已成为探测低维材料亚原子结构和谱学物性不可或缺的一种研究手段。因此,利用扫描透射电子显微镜环形暗场像,系统对各种量子低维材料进行了表征、设计和构筑。通过调控电子束与低维材料的相互作用和能量转移,系统研究了低维材料缺陷、晶界、位错等动力学过程,证明了在原子尺度修饰低维材料拓扑结构是可行的,并且其调控尺度可精确到单原子级。因此,皮米级聚焦电子束不仅是解析低维材料拓扑性的强大工具,还可以提供新的机会,在亚纳米级的精度下调控和修饰低维材料。
理学博士,毕业于北京工业大学固体微结构与性能研究所,主要研究方向是金属材料塑性变形中的电子显微结构及其变形机理。在电子显微学领域具有超过十年的应用经验,了解多种电子显微学分析方法及制样技术。目前任职于上海微纳国际贸易有限公司,负责Fischione品牌电镜制样相关及原位分析设备的推广与销售。
近年来,扫描透射(STEM)技术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在材料科学研究中收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同时4D-STEM技术由于可以进行二维(2D)实空间会聚电子束扫描的同时,还会在对应探针的每个位置进行相应的二维(2D)动量空间的数据进行采集,这些数据共同组成了四维(4D)的数据结构。Dectris混合像素直接电子探测技术具有超快的信号读出速度,广泛的探测动态范围以及能量范围,广泛用于透射电子衍射、4D-STEM、应力分析、电场磁场分析、iDPC分析、叠层成像分析等。
王立芬: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会员,博士生导师。2014年于中科院物理所取得凝聚态物理博士学位。2014年至2018年在美国阿贡国家实验室继续博士后研究。2018年9月入职中科院物理所,主要研究兴趣集中在形核、结晶微观动力学的原子级可视化;功能材料中锂离子、氧离子多场调控下的晶格动力学行为;以及低维材料中多场调控的结构相变动力学行为。至今发表研究论文有Nature 2篇、Physical Review Letters 2篇、Angew. Chem. Int. Ed.2篇、JACS 1篇等计40余篇。目前担任Chinese Physics Letters、Chinese Physics B、Acta Physica、物理四刊青年编委。
本报告将介绍通过原位透射电子显微学表征晶体合成微观过程发现的几种隐藏相,如:液相合成的具有纤锌矿的氯化钠;具有层状结构的氧化铍;以及水气相合成过程中在界面处择优形核单晶纯相的立方冰。系列原位结晶动理学微观机制和新材料的揭示展示了原位超高空间解析透射电镜的微观表征优势和重要性。
丁美来,国仪量子SEM高级应用工程师,硕士毕业于苏州大学材料与化学化工学部华体会体育(中国)hth·官方网站,持续致力于科学仪器装备的应用拓展工作,相关SCI已发表两篇。熟悉多家电子显微镜的使用,加入国仪以来,一直致力于扫描电镜等相关的显微分析应用开发与技术支持工作。
国仪量子在电子显微镜的研发和产品化过程中积累和沉淀了近20年。目前在售产品有2大系列、5款产品。其中有已知最高分辨率的钨灯丝扫描电子显微镜SEM3300、低压高分辨的场发射电子显微镜SEM5000等。国仪的电镜产品在近一年中已经成功服务超100家客户群体,为其在新能源、半导体、材料科学、生物医疗、金属行业、地质科研等领域中的用户提供更好的服务。
陈晓,清华大学化工系助理研究员,其研究方向主要是发展多孔材料低剂量原子尺度成像方法,致力于分子筛中单分子成像以及主客体相互作用的直接观测,以期从分子层面甚至是原子层面理解和探索这些化学反应过程中的分子进出机制以及客体分子与主体骨架间的作用行为。目前已发表文章50余篇,其中(共同)第一作者/通讯作者12篇,包括 Nature(3篇)、Science(1篇)、Nat. Commun.(4篇)、Adv. Mater.(1篇)、JACS(1篇)等。其中“A single molecule van der waals compass”(Nature. 592, 541(2021))的工作入选 2021 年度“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获得第三届中国分子筛新秀奖、2022年度中国化学会青年奖,以及入选了2022年度中国区“35岁以下科技创新35人”榜单。
多孔材料由于其特殊的孔道结构成为了催化、分离、医药等多个领域不可替代的原材料,分子筛作为典型的多孔材料在石油化工、煤化工裂解、异构化、芳构化及烷基化等反应中同样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从分子层面甚至是原子层面理解和探索这些化学反应过程中的分子进出机制以及客体分子与主体骨架间的作用行为对于理解和认识这些工业化背后的微观行为尤为关键,尤其是工况服役状态下的催化剂的本征行为至关重要。该报告将以分子筛催化剂为研究对象,尤其是对工业化中应用最为广泛的ZSM-5进行了系统的研究。首先研究了在超低电子剂量的条件下研究分子筛亚纳米尺度局域结构解析和原位观察限域分子动态行为的方法,在常温甚至是高温的条件下“冷冻”分子,观测了单分子进出孔道的行为,研究限域小分子动态行为和主客体相互作用以及这类折形分子筛中单个芳烃分子的转动行为、加入氢键力作用后定量化了分子在孔道中的作用方式,在原位观测分子进出孔道的基础上解决了60年来困扰科研人员分子筛筛分比孔道稍大点的分子的微观机制。在不断对分子筛有深入理解的过程中希望能够为十万亿产值的工业化过程提供新的见解。
陆洋博士目前任香港大学机械工程系终身教授。此前他任职于香港城市大学机械系并担任 “纳米制造实验室”主任。陆教授课题组长期致力于原位电镜下的微纳米力学研究,以促进微电子和力学超材料等先进制造领域发展,对金属纳米线的「冷焊」以及硅与金刚石在纳米尺度下的超大弹性等现象的发现做出了重要贡献华体会体育(中国)hth·官方网站。他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 Science、Nature Nanotechnology、Science Advances、Nature Communications 等学术刊物发表文章150余篇, 并担任国际期刊 Materials Today 的副主编以及《国家科学评论》、《中国科学:技术科学》、《极端制造》、《Functional Diamond》等学术期刊的编委。陆教授曾获得香港大学教育资助委员会「杰出青年学者奖 2013/14」华体会体育(中国)hth·官方网站,2017 年香港城市大学「校长奖」以及2019 年度「杰出研究奖(青年学者)」,并入选首届2019 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港澳)」项目以及首届香港研究资助局「研资局研究学者计划 2020/21」。2022 年入选香港青年科学院(YASHK)院士。
作为自然界中最坚硬的物质,金刚石同时也是极具潜力的宽带隙半导体材料。基于材料尺寸效应及原位纳米力学手段,我们首先展示了单晶金刚石在微纳米尺度下可实现接近理论极限的强度以及超大弯曲弹性变形(Science, 2018),为通过“弹性应变工程”实现金刚石的功能器件应用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为将这一发现付诸实用,我们进一步通过微加工块体人造单晶金刚石而得到微桥阵列结构,并通过原位电镜拉伸加载首次实现了整体均匀、接近10%的深度弹性应变(Science, 2021),并通过第一性原理计算以及电子能量损失谱分析,初步验证了深弹性应变能有效调控和优化金刚石的电子能带结构,为未来推动金刚石在微电子、光电和量子信息技术中的应用展现出极大潜力。
Copyright © 2012-2024 华体会体育(中国)hth·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 非商用版本粤ICP备19157883号-1 Xml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