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in

400-123-6666admin@gdmas.cn

  1. 华体会体育 > 新闻动态

华体会体育(中国)hth·官方网站马光远:社恐不见得是坏事甚至可以说是一个竞争优

作者:小编 日期:2024-02-10 10:33:06 点击数:

  华体会体育(中国)hth·官方网站马光远:社恐不见得是坏事甚至可以说是一个竞争优势由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网易财经、网易财经智库联合主办的2024网易经济学家年会于11月在北京举行,本届论坛的主题是《拓新丝路 智造繁荣》。以下为著名经济学家马光远先生的精彩内容精编:

  1. 我从来不觉得社恐是一个问题,甚至可以说是一个竞争优势。因为社恐,你可以把大部分没意义的社交屏蔽掉,很多饭局就是凑热闹华体会体育,毫无作用。一旦社恐,很多无聊的事都可以不参与,我们可以做更多更有价值和更有意义的事。

  2. 如果孩子只是追求标准答案,把标准答案作为教育的目标,中小学教育本身就是失败的。因为孩子没有发散性思维,没有创造能力,是很难培养成才的。

  3. 在现实生活中,经济学教授比哲学教授有钱;做芯片的、做计算机的要比做基础物理的赚钱,我觉得这样不对。勤勤恳恳做研究的人非常值得钦佩,国家应该加大对基础科研的投入,应该也让他们富足起来,让他们能安心做研究。

  我曾经也非常社恐,不愿意凑热闹,不愿意参加饭局,和陌生人说话也紧张。但是这些年我慢慢地克服了,我从来不觉得社恐是一个问题,甚至可以说是一个竞争优势。因为社恐,你可以把大部分没意义的社交屏蔽掉,很多饭局就是凑热闹,毫无作用。一旦社恐,很多无聊的事都可以不参与,我们可以做更多更有价值和更有意义的事。很多社牛没有成就,因为他们把大量的时间都浪费在无效的社交上。社恐不需要改变,当然可以提高和人交流方面的能力,但不是整天去那些人头攒动的地方。

  为什么有些人还要去无意义社交?因为很多人把饭局多看成自己能力的表现,这是完全错误的。比如有一个人一周七天都有饭局,突然有一周连一个饭局都没有,他感觉很失落,“我是不是混的不行了?”“我社会地位是不是下降了?”要调整自己的心态。人有时候需要独处,不需要追赶那些没用的东西。

  中国教育最大的问题是不知道自己问题很大。为什么中国人这么聪明,反而没有出现那么多优秀的人才?这是教育的问题。我们对得起大多数人对学校的期待吗?

  中国大学教育有一些学科可能还可以。但到今天为止,很多学校根本没有想清楚,教育是为了什么?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我这个学校的特色是什么?很多学校都随波逐流,有什么风口就开设什么专业。今天芯片好,就开设芯片系;明天元宇宙好,就开设元宇宙系。没事的时候,到处是专家,人人都在发言;真有事的时候,就没专家了,没人能讲清楚。

  中小学教育问题非常大,现在的孩子作业太多,给孩子创造的时间在哪里?让孩子参加各种实践活动的时间在哪里?想让孩子喜欢金融、经济,起码让孩子去一回菜市场,问问上个月和这个月鸡蛋价格为什么发生变化?你让孩子研究,究竟是因为母鸡不愿意下蛋了,还是因为天气或交通状况的变化?这是多有趣的事,但我们很少有这样的教育实践。我们没有从小培养孩子提升自己的能力,而是背那些标准答案。说实话,现在有一些初中,甚至小学的题目,我都不知道答案是什么,因为两个答案都可以,但是标准答案都说其中一个才是正确的,确实看不出来差别。如果孩子只是追求标准答案,把标准答案作为教育的目标华体会体育,中小学教育本身就是失败的。因为孩子没有发散性思维,没有创造能力,是很难培养成才的。

  如果现在要研究“猪肉价格为什么大跌”这个选题,我们以前的教育方法是:老师会给学生一篇他的文章,学生好好复习,准备答案,这是应试;如果写一篇分析报告,学生自己去菜市场调研,听养殖户怎么分析,卖肉的怎么解释,可能到不同的市场,大家的说法还不一样,所以得出的答案很不一样,而且很有意思,这也叫应试华体会体育。但是后者培养的是能力,前者培养的只是记忆力。因此,关键是应试的是什么?如果应试就是背那些知识点,这样做是没有价值的。

  其实,从中学开始逻辑学就应该是一门必修课,但是我们到大学,除了哲学专业要学逻辑,大量学科没有把逻辑学作为必学科目。我们的学生缺乏基本的逻辑。数学和逻辑学是基础的基础。我们的教育要反思——怎样培养人才?以人为本,说起来很简单,做到太难了。

  为什么中国没有大师?因为大师要出现,首先自己没有想着要当大师。真正能得诺贝尔奖的,他从来没有想过得诺贝尔奖。举个例子,罗伯特·卢卡斯由于在理性预期理论方面的成就而获得199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然而,早在1989年他和前妻离婚的时候,他的前妻就提出“如果卢卡斯在1995年12月31日前获得诺奖,她应该分得一半的奖金”。卢卡斯答应了。到了1995年,卢卡斯真的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欣喜之外,他不得不按照之前的约定支付前妻一半的奖金。很多国际大师不是说我要成为什么去做这件事,而是兴趣,没有功利性。如果做每一件事都要权衡得失,怎么可能出大师。

  科研有两种,一是基础科学,很重要,中美两国之间科研的差距最重要的是基础科学。中国基础科学有短板,基础等于地基,建筑稳不稳取决于地基。二是应用科学,但是应用科学的基础在哪里?在基础学科。比如,芯片是最终应用,光学、物理学都是基础,没有基础怎么可能做出精密的仪器?在现实生活中,经济学教授比哲学教授有钱;做芯片的、做计算机的要比做基础物理的赚钱,我觉得这样不对。勤勤恳恳做研究的人非常值得钦佩,国家应该加大对基础科研的投入,应该也让他们富足起来,让他们能安心做研究。

  为什么中国出不了马斯克这样的人才呢?首先是教育问题。第二是社会不包容。第三,中国人有一个特点,老一辈人经常指导下一辈应该怎么活,每一辈的人都活在上一辈的“阴影”之中,你的人生会被定住。像马斯克这样的人不受任何约束,他安心做事才有今天的成就。中国人容易嘲笑那些不走“正道”的人。

  在中国的大学里,当教研室里的人都在申请课题的时候,如果你不去申请,你一定混的不好。但是美国不是这样,美国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约翰·纳什患有精神,但他在普林斯顿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没人怀疑他的能力,大学包容了他。最终,由于他与另外两位数学家在均衡分析理论做出的贡献,他们共同获得了199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在美国,如果你失败了没有多少人嘲笑你,没有一个人的人生是完全被定义的。在中国,我们是被定义的,和别人做不一样的事似乎是很羞耻的。那怎么可能有创新?创新是一种理念,是一种社会氛围。鼓励创新,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非常难。第一,创新者要承担非常大的风险;第二,社会不一定包容你。

  现在大家关注的是科研成果,但决定一个国家创新的是体制,是氛围,是文化,是环境。只有技术,没有创新的土壤,技术也走不长的。回顾世界工业的历史,为什么有很多国家从贫穷变得富有,从落后变成创新国家?比如韩国。不是技术突然发生变化,主要是社会氛围在变化。社会氛围最重要,从小不要去否定孩子,要给孩子创新的空间。


随便看看